您的位置:首页 >销售 >

我国乘用车零售累计达到1928.8万辆 同比下降6.8%

2021-01-12 09:43:45    来源:经济日报

2020年,我国乘用车零售累计达到1928.8万辆,同比下降6.8%,降幅较1-11月收窄1.5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收窄0.6个百分点,体现行业的稳步回暖态势。

对于2021年1月销量的预估,崔东树认为,由于春节在2月的因素,2021年1月有20个工作日,较上年同期增加3个,叠加疫情的低基数,2021年1月车市销量暴增、出现“开门红”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1月11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我国狭义乘用车销量为228.8万辆,同比增长6.6%,实现了连续6个月7%左右的近两年最高增速;环比增幅也达到了9.9%,保持了较强的增长气氛。

1-12月,我国乘用车零售累计达到1928.8万辆,同比下降6.8%,降幅较1-11月收窄1.5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收窄0.6个百分点,体现行业的稳步回暖态势。

对于乘用车市场这一年来的表现,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相对于2019年乘用车零售下降7.3%的状况,2020年零售销量下降6.8%,好于2019年的表现,这也是疫情影响下的难得成就。”

自主、合资、豪华三线“开花”,共同驱动市场增长

从全年销量走势来看,2020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一季度下降41%,二季度下降3.6%,下半年则是增速保持在8%左右的强势反弹态势。对此崔东树分析称:“这首先是宏观经济和出口市场超预期的回暖,尤其是欧美疫情背景下的中国出口表现较强,稳定了消费信心;其次是去年部分地区7月“国六”实施后导致的车市低基数的特殊因素促进;第三则是2020 年下半年新能源车零售的超强回暖态势明显,推动车市走强。”

聚焦至各类车型,12月SUV车型零售销量表现相对较强,体现了SUV市场整体相对火爆的情况,MPV则继续低迷。从累计情况来看,2020年SUV车型共售出894.8万辆,同比小幅下滑2.4%;轿车共售出925.0万辆,同比下滑8.8%;MPV市场持续探底,2020年该市场累计销量为109.0万辆,同比下滑20.8%。

2020年新能源车批发销量117.0万辆,同比增长12.0%,呈现下半年顽强反转的强势增长特征;零售销量110.9万辆,同比增长9.8%,呈现新能源车国内外全面增长的良好表现。

12月,豪华品牌、自主品牌和主流合资品牌的零售销量呈现出差异化,但总体仍相对均衡且增长势头强劲。12月,豪华车零售同比增长26%,环比11月下降1%,继续保持强势增长特征,也为整体市场的增长提供了动力。“这表明消费升级的高端换购需求仍旧旺盛,”崔东树说道,“但12月豪华车批发放缓(环比下降7%)暂时抑制了零售的增长。”

主流合资品牌12月零售销量同比增长5%,环比11月增长13%。其中美系市场零售份额达到10%,同比增长2.7个百分点,表现强劲;日系品牌份额为23.5%,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超越德系1.5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方面,12月零售销量同比增长4%,环比增长10%。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为42.3%,较同期增长1.2%,但国内零售份额39.5%,同比微降0.3个百分点。其中部分国有自主表现强势,红旗、长城、奇瑞、蔚来等品牌呈现出同比高增长。

尽管自主品牌12月国内零售销量同比增长相对偏低,但自主品牌出口表现相对优秀。在12月乘用车整车与CKD出口10万辆,同比增长91%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出口达到8万辆,同比增长97%。

“开门红”预期颇高,疫情风险加剧品牌分化

对于2021年1月销量的预估,崔东树分析称,由于春节在2月的因素,2021年1月有20个工作日,较20年1月增加3个工作日,叠加疫情的低基数, 2021年1月车市销量暴增、出现“开门红”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具体来看,由于出口市场表现强劲,国内大部分企业下半年效益较好,奠定节前购车消费的基础;同时,由于经济持续回暖,居民消费信心和购买力恢复,会对车市回暖起较强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近期国外部分地区因疫情二次爆发凶猛导致封城等措施的重新启动,对中国整车出口需求增加,三方面因素共同为1月销量暴增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去年12月的冲刺力度温和,1月开门红的准备是充分的。崔东树认为:“芯片等供应链短期缺货风险主要是市场恢复超出预期,因此需要坚定市场消费信心,做好市场需求预测,给供应链稳定的预期。”

新能源产品方面,伴随上海的持续抢购新能源势头较猛,加之双积分政策对新能源产销数量有更高要求,合资企业新品逐步到位,预计年初1月的国内新能源车市仍将同比高增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乘用车市场的节前旺销的核心推动力是县乡市场的购买力释放、疫情风险下的私人购车出行需求较强,但疫情下城乡居民收入放缓,防范风险、加大储蓄的意识增强,导致近期的自主品牌分化严重,部分自主品牌渠道艰难,冬季增量的效果减弱。

相关阅读